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Facebook Twitter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职业教育 >> 正文

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文化价值取向:德技一体

发表:2018年01月17日 10:42     点击率:

[摘要]  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应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中心工作。何为高职院校一流人才?本文梳理了一流人才的特征,提出高职院校一流人才培养应体现"德技一体”的文化价值取向,并进一步探讨了"德技一体”的哲学意蕴、时代意义及培养路径。

[关键词]  价值取向;德技一体;一流人才;培养

[作者简介] 杨劲松,男(1969.05——);江苏金坛人;职称:教授、高级工程师;职务:院长;研究方向:职业技术教育与公共管理

2014年6月24日,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发出号召,要“建成一批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”。之后,高职教育界等相关领域积极相应,并在行动上做出了种种努力。 那么,什么样的高职院校称得上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?2016年12月7日-8日,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"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,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“,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”,“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“。同理,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一流人才,才能称为一流高职院校。那么何为一流人才? 如何培养一流人才?目前来看,这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根本问题,值得深入探讨。

一、 对一流人才的解读

一流人才的"一流”,是"第一等”的意思[1]; "人才”指获取一定专门知识及技能,能够胜任工作领域的技能要求,并对企业或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。根据这一理解,"一流”与"最好的”、"优秀的”、“优质的”意思相同。一流人才即第一等、最好的、优秀的人才。 显然,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这么宏大的时代背景下,各行各业急需一流人才。 这是国家推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,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价值根基。 "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,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、教授、政治家等,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、厨师、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。”[2]

综观优秀人才,不管他们是"一流的科学家、教授、政治家”,还是"高素质的工人、厨师、飞机驾驶员”等, 普遍具备一些比较相似的特征:一是有理想信念、有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担当; 二是有高素质的人文涵养,外在表现为敬业守信、严谨专注、精益求精、独具匠心; 三是有高超的专业技能,表现在某个领域具备专门的技术或管理能力。

理想信念是通常所说的立志,是个体对于社会和自身的一种期望。 理想信念是确定生命成长的方向和目标,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,是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,它能激发出潜在的能量而实现自我价值。 教育的目的,是激发学生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。 个体具备了这种力量,就能在不同环境、不同岗位有所作为、有所成就。 "敬业守信、严谨专注、精益求精、独具匠心”等词语,表达的是个体的人文素养,这些素养一方面由家庭家风影响,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熏陶内化更显重要, 是文化化育的结果。 专业技术能力, 是个体为实现理想信念而由"敬业守信、严谨专注、精益求精、独具匠心”等体现出的工具性表达。 信念、素养和技能三者在一流人才身上是一个统一体,并且是他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境界,在过程中技能则日益娴熟。 有成功者对一流人才作了如此概括: "一流人才拥有一流的心性”、"一流匠人,人品比技术更重要”、"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,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,也算不得一流工匠” 。 [3]由此,本文认为,高职院校一流人才是“德技一体”的匠心匠技(艺)的结合,也是磨练成“大国工匠”的精髓所在,其核心在于专注专业、严谨敬业、精益求精等品德或态度在技艺上的体现。德性或态度由人文素养化育形成、由多年的专业实践历练和传承而得。

二、"德技一体”:一流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

1."德技一体”的哲学意蕴

"德技一体”,指人在工作中所融入的"意念、德性、技艺”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,与大国工匠"精于工、匠于心、品于行、化于文”的内涵一致, 是现时代"工匠精神”最凝练的提法。

"德技一体”的提出来自明代王阳明 "知行合一”的启发。 王阳明的"知行合一”并不是目前职业教育界所理解的知识(理论)与行动(实践)相结合。

王阳明,明朝有名的哲学家和军事家。他通晓儒释道而成心学集大成者。 他的哲学观点"知行合一“对儒家思想体系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,对当世以及后世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。 [4] "知行合一”贯穿王阳明整个哲学体系。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评价王阳明:"知行合一”是留在我国学术史上的"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一个口号”,这四个字,"王阳明终身说之不厌”。 [5]

"知行合一”包含着怎样的哲学意蕴? 按照一般的认识,从理论的抽象上形成一种习惯,将道德的认知称为"知”,将道德的实践称为"行”。 但在实际生活及教育活动中,"知”与"行”是一个相互渗透、相互蕴含的动态过程。 结合王阳明的"心即理”、"致良知”进一步诠释"知行合一”,王阳明所说"心即理”的心,含义比较广泛,指知觉、思维、情感、意向等等,"理”指天理、道德规范, 他主张"心即理”、心外无理、心理合一。 这一观点指出了存在世界和道德世界、人心和外在之理的相通性。[6]

"知行”问题,是中国古代儒学家长期探讨的问题。”合一”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。 王阳明认为"知行”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, "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 ”[7] "欲行之心即为意(意愿)”,"知者行之始”即"意者行之始”,是行的原动力,但知行又非同一行动的两个不同的时间段, 而是同一行动的两个不同面向(一体两面)。 [8]

深刻理解了王阳明 “知行合一”的哲学内涵,再来讨论由此启发而得的“德技一体”概念所蕴含的常识就变得简单了。事实上,德性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,道德内化过程中,不仅有理性的分辨,而且有主体心理认同在内,主体并非僵化、机械的接受,道德灌输, 并不能使主体真正内化形成自觉。 王阳明深知心体在人的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,揭示了由良知到德性、由德性到德行的道德规律,阐述了人作为主体需化理入心、化心为行的完整的道德内化过程。 [9]

高职院校一流人才培养,就是要重视信念、素养等德性的化理入心、化心为行,把"知”"意”化为"行”的原动力,把"德”化为"技”的原动力或内隐动力,再由"技”外化出主体道德品性的力量。

2."德技一体”命题的现实意义

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高职院校提出"德技一体”价值取向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。

意义之一,外部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。 "十九大”之后,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----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 "要变革质量、变革效率、变革动力,经受这一脱胎换骨式变革的核心是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。”[10]近两年,新技术革命正扑面而来,自动化技术、数字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等新技术,已经并且将要取代更多的人工就业岗位, 今后具有创新性的职位会被保留,高职教育如何让人更适应时代和更具创造力? [11]"德技一体”的高职教育将有能力适应并且引领这些变革。

意义之二,高职院校由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

跨越式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,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转向供给推动,为高质量经济社会提供一流人才,完成人才培养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。 由此,高职院校需要有创新的勇气,重塑教育理念,坚持人才培养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,注重学生德性养成,把健康的人格化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, 把培养"德技一体”的一流人才作为学校存在的价值和责任。

意义之三,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

未来社会的机会将会更多地青睐那些具有综合性、创新性的人才。 第四次工业革命,从现象上看是从数字化向综合化、多技术的创新模式转型,似乎比数字化更为复杂,而本质上是人类思想的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了技术, 又反过来促进人的进步与创造,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进化过程。 在人工智能时代,人类更多的机械性、重复性的劳动将由智能机器承担,而感悟力、创造力将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。[12]感悟力、创造力离不开个体德性的开启,俗话说:"小胜在智,大胜在德”。 一流人才,他们的德性一般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,他们在工作中更主动更努力更愿意付出,体现着存在感和幸福感。 高职院校融入"徳技一体”的教育是学生个体生存与和谐发展的需要,是帮助他们获得谋生空间以及追求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, 是学生个体发展、价值实现的能力支持系统。

三、"德技一体”培养路径:从分离走向融合与完整

"德技一体”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,徳技在学生身上是整体(合一)的而不是分裂的,是由他们内在品性外显的一种行为。 由此,高职教育有必要重新思考理念、课程、课堂的旧有模式,把理念与课程、课堂的分离状态归于融合状态,回归完整的学生人格教育,德技一体,立德树人。

1."徳技一体”,理念融入培养过程

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,正处于身心待成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时期, 未来经济社会不仅需要全新的知识和能力、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、朴实的人生态度及文明行为,更要有正确的职业价值信念。 因此,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,高职院校应该承担对学生心性的教育任务,纠正过度强调技能和专业、把学生当作"工具人”的教育方式, 把徳技教育与训练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中,用于塑造一个完整个人的认知、情感和行为的能力与天赋。 [13]"德技一体"既是一流人才培养理念又是培养过程,要融入学生进校后的教育过程中。

2."德技一体”,课程的融合与完整

科学前沿越来越趋向于跨学科研究、综合性研究,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或新型工种时,我们现有狭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适应,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将会越来越普遍。 因此,鉴于学科之间联系的日益加强,学校职业教育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与完整是必然趋势。 人文课程、德育课程和职业规范课程、心理学课程等等,这些偏重与学生德性人格养成的知识点(偏于讲道理)的课程,要融入到专业性的训练中去考察学生的行为, 帮助学生把认知、情感和行为化成人格的完整部分。 人文课程、德育课程和职业规范课程、心理学课程等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要沟通合作,共同完成学生"徳技一体”的教育任务。

3."德技一体”,课堂状态的融合与完整

课堂教学状态的融合与完整,集中体现在学生是不是课堂的主体,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辅助者。 所有的教学模式、教学手段、教学评价都是为学生的行为变化而设计的,教学结果是由学生来体现的。 从学生一系列行为细节状态的变化,可以判断出学生是否处于健康成长的整体生命状态。 如:学生由懒散变得认真和守规则、由被动变得积极主动、由瞌睡无兴趣变得兴趣盎然和充满创意、由自卑变得自信、由注意力分散变得专注力提升、由自我中心变得团队意识明显, 等等,最终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,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力增强,同时也养成了规范、敬业、专注、合作、创意等良好的职业习惯, 这些习惯潜移默化中融入他们的人格,成为学生完整人格的一部分。 拥有完整人格的学生步入社会,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自然展现出"工匠精神"所需要的特质而做出不平凡的贡献。

4. "德技一体”,特定项目环境的融合与完整

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重视技术技能教学的情境化,校企深度合作使工学结合趋于深化,诸如职业氛围、学习心态、学习内容的传授等,都在有意识的转向真实的职场环境。 但普遍情况下,这些情境化教学与企业职场环境差距较远。而在真实的职场,解决真问题时需要十八般武艺集中在一个人身上,技能的综合程度极高并且灵活性极强,韧性、坚持、专注等德性要求更高。例如,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江苏选手宋彪(江苏常州技师学院的一名学生),完成了十年老师傅才能完成的比赛项目,从12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, 获得了本次大赛唯一的阿尔伯特大奖(阿尔伯特大奖是世界技能大赛的巅峰,是金牌中的金牌)。而据项目组负责人介绍,江苏省当初选拔是4选1,宋彪是其中之一,并且他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。 选拔时,项目组设置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:在短时间内完成10个高精度的零件。其他3名学生,有一名当天放弃,另两名中途放弃,只有宋彪一人装配5个半小时,完成了全部高精度的10个项目。宋彪在完成这些项目时表现出的一种状态:严谨、专注、韧性、坚持等信念、品德和态度,正是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意识状态。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,要设计特定的训练项目,多种知识技能集合其中,指导学生练就综合技能本领,使学生“德技一体”的融合与完整更趋于常态化,以不变应万变,获得超稳定的心理素质、情感态度和技能水准。

培养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中心任务,而"德”是人才的"魂”,高职院校教育本质是培养德技融合的完整的人。当然, 人才培养包含着几大要素,如培养目标、课程、师资、运行管理等等,师资又具有核心作用(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涉及,择机单独讨论)。 总之,一流高职院校建设,不仅要在外显的、公认的"形”上下功夫,更要在触及人文化育这个"魂”上做出不懈努力。 学校只有关注学生的德性(魂),追随知识和技术(形)的变化发展,并且使学生兼具二者的一体性,才能培养出引领社会的一流人才。 正如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在《职业教育析疑》中指出:"主张职业教育者,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,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,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。 ”[14]


参考文献:

[1].国学大师网,http://www.guoxuedashi.com/hydcd/1961s.html

[2]. 中国网.社会需要教授,也需要厨师[EB/OL]. http://www.china.com.cn/review/txt/2006-10/19/content_7256754.htm.)

[3]. 360个人图书馆.《匠人精神》日本一流人才育成重視心性. 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5/0318/10/3674836_456109897.shtml.

[4]. 胡小琴.论王阳明"知行合一”的哲学特质[J].求索,2013(9).

[5]. 梁启超.《儒家哲学?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》[M].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9: 196、198.

[6]. 郭敏科.王阳明"知行合一”学说的伦理意蕴[J].新乡学院学报,2017(5).

[7]. 王阳明.传习录中[M]王阳明全集.上海: 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:4.

[8]. 陈立胜. 何种"合一”? 如何"合一”? ——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新论[J]. 贵阳学院学报 ( 社版版学版) .第10卷第3期.

[9]. 胡林英. 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[J].广西社会科学,2003(1).

[10]. 北京日报.2017年10月31日.版次:01

[11]. 王军.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增长预期引导. 中国证券网http://news.cnstock.com/paper,2017-11-08,907587.htm

[12].中国新闻网.http://www.chinanews. com/cj/2017/10-27/8361920.shtml)

[13]. [德]雅斯贝尔斯.什么是教育[M]. 北京市:生活?读书?新知三联书店,1991:10.

[14]. 田正平,周志毅. 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[M]. 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7:243.

 

上一条: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
下一条:人民日报凭栏处:抓住职教发展的“灵魂”

关闭

  •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山海路369号
  • 招生电话:0633-8672222 8672345
  • 船员培训电话:0633-8318008
  • 学院邮箱:office@rzmevc.com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抖音号rzmevc

Copyright 2015-2019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21059号